耳机品种越来越多,有监听式的,有HIFI 的,有游戏影音的,也有降噪的。品类繁多让不熟悉最新耳机规格的用家更感困扰,难以决定拣选哪款耳机较好。
自 iPhone 捨弃 3.5mm 耳机孔后,愈来愈多品牌採类似设计,移走耳机孔再用上 USB-C 作音讯输出,像小米、华为跟 HTC 等品牌,都有 USB-C 耳机方案,或提供 3.5mm 接线为取代方案,因此蓝牙耳机会是其中一种大众用家热选耳机方案。至于声乐表现上,除备受好评的各大音响品牌款式外,像 Bargi the Dash、Jaybird Run 等用上耳塞外型的真无线耳机,亦拥有外观上难以看到的出色声乐表现。如果用家购买的智能手机对应 LDAC、apt-X 或 apt-X HD 等无线原音传输技术,挑选对应同样无线技术的蓝牙耳机,亦不失一个好选择。

但当然对主要收看视频影片、网络电视或串流音讯的大众用家来说,受限于讯源质素其实未必需要 Hi-Res Audio 级别的播放工具,特别在繁嚣的香港街道上,要保持良好的流动声乐播放体验,对环境杂音隔离表现带来的听感改进,对没有「金耳朵」的大众用家来说,或会较转用发烧级耳机更明显。
以往主动降噪耳机属较高价格流动声乐产品,但在「去 3.5mm 化」世代,无论 iPhone 的 Lightning 埠跟 USB-C 埠,作为耳机端口除有数码化优势外,亦让它们架构降噪耳机的成本变得相宜;像小米就有定价 $339 的 Type-C 版降噪耳机作为配件发售,而 HTC 就更将 USonic 主动降噪耳机、作为随机配件跟 U11、U11+ 等产品同綑发售。另外 Sony 亦时常有主动降噪耳机,以赠品方式作 Xperia 高阶手机销售优惠,可见这项技术相比数年前要亲民得多。
由于主流的主动降噪耳机,大都採用收音咪侦测现场杂音,经系统运算后以反馈方式对消,以香港环境为例,交通时在巴士或港铁上,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,绝大部份使用者都能立即分辨到更宁静的底声,与关闭降噪后车声、引擎声再入耳时,感受更为明显。可以说在这些日常港人生活场合,降噪耳机带来的播放体验,更为立竿见影。而由于有更静的播放环境,耳机亦能以比平时更低的输出声量,就能清晰传入用家双耳,减少音量过高对双耳做成损害的可能。
同时定位偏泛用性的主动降噪耳机,无论在音乐或影片播放上,都有一定程度表现;特别在低频表现或声场需求的播放场合,像用手机观看电影时,主动降噪耳机大都能提供不错的声效表现,比以特化声乐表现为设计目的之 Hi-Res 耳机较不「偏食」。
假如对各对声乐技术不熟悉,出机时又需要在芸芸耳机中挑选一款的话,拣选主动降噪耳机,对大众用家来说可以用得著的场合,会较其他类别耳机为多。


编辑:BEN